歈字五行属什么?

杜登松杜登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隃,同“逾”,越过;或称“隃渡”,指水边的高地,亦作“迂”(yū)。 《说文》:“隃,度也。从高省,从穴。一曰邑。”清·段玉裁注:“谓田邑之高者。” 《集韵》引《说文》:“隃,通川爲渡。”又引《诗·召南·标的》“倬彼云汉”,“倬,本作‘隃’。”

“标”在《诗经》中出现了两处,一是这里,二是《大雅·生民》“诞实匍匐,厥道沃若”,“沃若”即“滋润而华丽”。这两处的“标”都念biāo(音同“标”)。朱熹《诗集传》释此二处之“标”都为“树名”,而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则认为这里的“标”是“木名曰标”之意。马氏并引用杨愼(慎,音shēn)的话说:“标,枝也。”清·王念孙《读书杂志·诗经》也赞同马氏的说法。由此可以确定《召南·标的》的“标”就是“枝”的意思。 而《大雅·生民》这篇讲的是周人始祖后稷的故事。后稷的原型就是神农氏炎帝,他生于姜水之滨,故姓姜氏。他是古代农业之神。周人以农事为主要生计,所以他们的祖先后稷自然也就被神化成为了一个播种农耕之神。这篇诗的前四章描写了后稷的诞生及其成长过程。第五章写了后稷娶妻,第六章写了后稷耕种收获。从“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到“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以及“诞实匍匐,厥心攸居”,这数句反复描述后稷母亲姜嫄脚踩巨人足迹、心怀恐惧而又欣喜若狂的心情和景象。其中“时维姜嫄”、“厥初生民”中的“时”和“初”互文见义,意思都是“刚刚”。

全诗对后稷的称赞充满温情与敬意。后稷耕作技术高超,收成良好,周人因而繁衍兴盛。因此后稷也被尊为周人的始祖。 《标有虞氏歌》见《尚书·舜典》。孔安国传:“舜命禹平水土,而山林川泽辟。命伯夷主祭祀,以山海川泽为禁苑。命萧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可见这是一首歌颂尧舜时代的田园风光和百姓生活的歌。

巫盈颖巫盈颖优质答主

ythū五行为土,简化字作“吁”,本为鸟鸣之声。《说文.口部》:“歈,鸟鸣也。从口,于声。”段玉裁注:“今音为吁虚声字,无定义。徐曰此与《周官》掌音声者曰协比兴述者曰和谓比声和声之意古者燕饮有歌有声。”

今通作“吁”。“吁”在古代既用作表示感叹的词,又用作动词,表示“叫做”、“叫做……是”的意思。

“吁”表示感叹是在表示呼唤、表达自己的意志、抒发心中的感慨等时使用,如《诗经郑风·风有激扬》:“岂不尔思,畏此大。”表示动词用法的例子不多见,常见的只有成语“吁甲”。“吁甲”之“吁”,本义是用兵的号令,如“甲”、“出征”等。“吁甲”是发出出兵号令的意思。

“吁”和“於”发音不同,意义也有区别。“吁”是表示表示感叹的词,或用为呼唤、表达意志、抒发感慨等;“於”为语气词,无实在意义,但起调缀、舒缓语气的作用。从古文字形体上也可以看出二者是有区别的。从字形上说,“吁”从口从于,表示从嘴中发出呼唤、表达意志和抒发感慨的“吁吁”之声;“於”从口从於,於也是发声的字,但和口部字不同,於字所发之声,表示呼喊、吆喝。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吁”和“於”在意义、字形、字音上均有区别。“吁”的本义表示呼唤、表达意志、抒发感慨的“吁吁”之声,“於”的本义是呼喊、吆喝的声音。“吁”和“於”后来都表示感叹、疑问和表示调缀、舒缓语气的作用,因此在使用时常常分不清楚,通用现象较为普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