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摔跤谁厉害?
中国的摔跤,在东北叫“地趟拳”,南方叫“跤拳道”。 以前在东北地区是非常普及的徒手格斗术,练的人非常多。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摆着摊子教人打架的大汉。而且这些师傅水平很高,他们不是纯粹的花架子,而是真刀真枪能打出来的硬功夫。
当时很多武师都非常擅长摔跤技术,比如霍殿阁、张作霖的手下杜兴(《武林》杂志连载小说《三侠五义》里的“北侠”欧阳春的原型)、霍元甲、黄士海……都有非常深厚的摔跤功底。
20世纪初,上海成立了一个全国最大的摔跤组织——“精武体育会”。这个组织的创办者是霍元甲和他兄弟霍元卿。霍元甲是天津人,祖籍河北沧州,他的父亲是河北沧州人,因此他也继承了父辈良好的摔跤传统。
后来他到上海发展,因为武艺高强且喜欢交朋结友,因此很快就成了上海滩上的名人,很多青年人都以能够结识他为荣。有一天,来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找霍元甲拜师,希望跟霍老师学习摔跤技术。
据霍家的后人回忆当时的情景: “这个人我有印象,长得挺强壮的,身材也高,但没想到能这么快就找到我家来!我和爷爷都很吃惊。不过他来的目的并非为了学拳,他是想学摔跤,而那个时候还没有人会把摔跤的技巧传给一个陌生人的。我爷爷很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让他先练习扎马步,然后才教给他一些简单的摔跤技巧。
一个月后,此人就能和我们的学员一起进行实战训练了。一年以后他已经能和我们精武会的成员一样,同场竞技了。 ” 这个小伙子就是著名的武术家——黄士海。
他后来成为南京国民政府中央警卫团副团长兼技击教官,培养出了诸如苏振亚、朱国福等出色的弟子。 而他最初的学习技能,正是来自霍元甲所创立的“精武体育会”。
在云南的景颇族、德昂族和阿昌族聚居区,青年们酷爱“关象摔跤” ,这种摔跤带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比如胜者要唱“嘎利调”(胜利歌),把对方摔倒时,要喊一声“谷达”(摔着了),比赛结束时要喊一声“谷巴”(完了)等。另外还有些诸如“黑熊摔跤”、“野牛摔跤”等带有模仿某种动物动作特点的技巧招数,也是这些少数民族的“绝招”。
在贵州一些地区的苗族、布依族、彝族、瑶族民间,每逢年节喜庆和举行“丢包”、“跳花”等娱乐活动时,常举行一种别开生面的“姑娘跤”(亦称“姐妹跤”)比赛。参加“姑娘跤”的运动员多出身于该村寨的摔跤世家,平素就在一起练摔跤。比赛时一般要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精于摔跤的老太太做“总教练”和“裁判长”,由她做“姑娘跤”的教练、裁判和维护赛场纪律的工作。
贵州的“姑娘跤”场地在寨子中央一块平坦的草坪上,四周用青松枝和枫树枝作为界标,并用本民族装束的花背箩悬挂着圈围起来。参加“姑娘跤”的运动员要穿短衣长裤和高跟绣花鞋,上场时还常把头发解开,任发辫在身后飘动。每场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姑娘们在场上摔跤时,围观的男女青壮年常会为她们击掌助兴。
摔跤比赛,是许多民族年节喜庆和祭祀活动中常见的体育活动之一,除了上面所说的傣族、维吾尔族、彝族、壮族、高山族以及云南的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和贵州的苗族、瑶族、布依族、彝族等外,在鄂伦春族、柯尔克孜族、苗族、哈萨克族、苗族、蒙古族、怒族、珞巴族、锡伯族、藏族、保安族、布朗族、回族、鄂温克族、朝鲜族等民族中都很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