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什么生肖?
“倭寇”,是古代中国对日本人侵略者的蔑称。由于日本自古向南扩张,所以中国古代的史料中常常出现“东夷”“东倭”之类的词汇。其中,“倭”字在古代有“wō”“yāo”“wěi”三个音。这三个音都有“矮”的意思,所以这里的“倭(wēi)寇”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矮个子的强盗”或“小胡子强盗”的意思。 至于“倭”字的本义,《现代汉语词典》引《辞源》:“形声。从人,委声。本义:倭瓜。”可见这个“wēi”是“矮”的意思。但这个意思现在已不用。
而“倭”字的另一个读音“yāo”也是由“wēi”变的。《现代汉语大字典》“yāo”字下解释“wū”时引用了《康熙字典》的话“亦作倭,同倭。”这里显然是把“yāo”认作了表示“wēi”的“ao”的俗字了。其实“yāo”是一个独立的字。
关于“yāo”字,《玉篇》“人部”:“倭,又作妖。”说明古人常把“yāo”写作“妖”,而且这两个字在古代是可以通假的。《广韵》:“妖,或作夭。”说明除了“妖”作“夭”外,还可以写作“倭”。《集韵·腰韵》“倭,或作妖。” 那么为什么古人要把“yāo”写作“妖”呢?这是因为“yāo”的字形古写为“勹”,而“勹”在汉字字形演变中经常变成“乚”(《说文·一字部》:“乚,隐也。一曰钩,读若卯。”),再就变成了“乙”,最后变成了“弋”。而“弋”在古代常常用来表示“yī”(《集韵·脂韵》“弋,或作猗。”) 所以,从字形上看,“倭”“妖”“乙”“弋”可以互相转变。
当古人想用“yāo”这个词的时候却笔误写成“妖”字,或者“妖”字的繁体“姦”字;用“妖”指代“yāo”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时,也容易混淆。因此产生了很多同音字和形近字。例如“妖娆”中的“妖”,“妖言”中的“妖”,还有这里的“倭寇”之“倭”,“魑魅魍魉”之“倭”等等,都是“yāo”,而非“wēi”。
明人多认为,倭寇多属蛇。明世宗说“近年海禁稍严,岛倭因乏接济,以致起为海盗。该处生长之人,多以蛇为本命”。“本命”,就是属相之意。明代兵部尚书霍韬也说:“倭人,蛇身蛇心狗颜,有齿无须。”
其实,明人说倭寇属蛇,是把倭寇“本命”蛇视为倭寇为害中国有如毒蛇的“比附”。比附是一种形象思维,是将人与物在外部或内部的相似性或相关性“比照”或“类推”出来的。称倭寇属蛇,是一种蔑称,而非实指。因为蛇是倭寇的图腾物,而非生肖物。古代日本人信巫术,崇拜蛇、鹰、鹿等图腾物。他们认为,人能呼蛇而使之来、驱蛇而使之去,或与蛇同寝而不伤,或吞蛇而安然无恙,就是天神的化身。《日本考》说:“日本夷多鸷狠者,多蛇、鹰等纹于衣,以为章。”
中国生肖文化是公元2世纪左右,由印度传入中国的。生肖文化传入日本,当在中国之后,且历时更久。生肖文化传入日本,是通过传教或留学僧的活动,而非商贸活动。日本从隋唐至17世纪,先后派出19次官方遣唐使团,还有一批民间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文化。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僧,人数之多,人数过万。但是,日本佛教文化吸收只限于密宗和禅宗,与中国传统的生肖文化无缘。而且,生肖文化对日本国民生活没有产生影响。从日本流传的“十二支”歌谣中,看不到关于鼠、牛、虎、兔、龙、蛇、马、羊、、鸡、狗、猪等生肖动物文化的内涵,与中国的十二生肖文化也毫无共通之处。(日本“十二支”歌谣:春时鼠、牛耕田、山中虎、林内免、崖际龙、泽畔蛇、原上马、谷中羊、野猪、高野鸡、山头狗、川中猪。)
由此可见,日本虽从隋唐开始就逐步吸收中国的生肖文化,但因生肖文化不是日本固有的文化,不能进入日本传统文化系统之中,也就不能被日本文化所接受、吸收和同化,“十二支”在日本仅是记纪记年的符号而已。因此,以生肖纪年或生肖纪人,在日本没有形成习惯法。
综上所述,倭寇没有生肖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