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山甲向属什么五行?
从文字上解释,“亥”字在古文中与“核”字相通,而“寅”字在古文中有两种读音,都通“迎”字;《礼记·月令》有“启蛰而耕,行父之田”,郑玄注曰:“寅,十二律管也……谓之寅者,谓正月之时,阳气萌作,卯之为辰,木候始见,故谓之寅。”“艮”字在古书上多通“困”字;《周易·艮》传文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又《庄子·天下》篇引《老子》曰:“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些古代文字通用的情况,说明“寅”、“艮”二字属于会意兼形声的字,它们的本义即指代农事开始的意思。
中国古人非常注重阴阳五行的学说,不但将自然界划分为五色,还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算出人的命运走势等等。这种理论体系在古代很受人们尊重,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理论已经渐渐受到人们的质疑。现在来看,五行学说的源头实际上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其中就包含了阴阳和五行的内容。 五行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五行”,“五行”原指五谷(黍、稷、麦、稻、豆),由于古代农业社会,人们的饮食结构比较单一,因此五谷也就是人们最重要的食物,所以“五行”也就代表了百姓的生活。后来“五行”逐渐被用于指代各行各业的人,如文人被称为“火行”、商人被称为“水行”等,而农民就被称为“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