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忌什么生肖?
中国汉族民间将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称作“元宵节”,又称元夕节、元夜节、灯节等,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在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之中排名第六位。 在古汉语中,“岁”即“年岁”的意思;“宵”字本义指“深夜”或“晚上”。“元宵节”意为“新年之夜”或“新年的晚上”,而正月十四这天为“上元日”之称谓。明代陈济生撰写的《岁时广记》就详细记载了正月十四“迎紫姑”这一习俗。
据载,古时妇女对于星辰与月令之周期变化极为关注,每逢闰月或是节气变换,她们都要占卜和祭祀,以祈平安。到了宋代,“迎紫姑”之俗流传于民间,甚至成了戏文中的情节之一——宋人孟元老所作的《东京梦华录·卷之三·十二月》中就记载了这一风俗活动——“正月十四日,以东平府印纸卖贴子胜会。士庶任一丸粉捏成屋宇样式,号曰‘百子千孙’者,涂五彩,盛饰杂彩幡旗,并买标竿,立之庭下,谓之‘添高’。黄昏以后,贵家结彩楼观灯,士庶进馆子饮酒,嬉玩至半夜方归。十五日,诸城池内外,尽行开湖放船,有‘水嬉’之戏。”“迎紫姑”的风俗直到今天仍在台湾等地流传。
除了“迎紫姑”外,正月十四这天的传统习俗还有食汤团、猜灯谜、耍龙灯等。其中吃汤团又被赋予“团圆”之意,寄托着人们对于家人团聚、幸福美好的希冀。而在“耍龙灯”这一活动中,“龙”被赋予了各种神力,人们相信“龙”能带来吉祥,去除邪祟。 时至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依然未变。在正月十五赏灯会、吃汤圆的同时,不妨再重温一下正月十四的这些古老又有趣的民俗,感受属于古代先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