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化的成语?
五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占卜,把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特性归类为五个“行”。五化,指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原指五代后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后来指人世沧桑变化巨大。
西周时的五行说,主要用来说明宇宙间的各种自然现象,代表五种基本物质及其相互作用和变化的规律。《左传》《国语》中,五行观念已由说明自然现象用来说明社会和人事现象了。从《左传》、《管子》、《礼记》、《孟子》到荀子、邹衍,在五行说的发展过程中,对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及五种物质的涵义有不同的阐述。汉初,五行说被董仲舒发挥,并成为他阐述“天人感应’说的基础,用所谓“五德终始说”来为政权服务。王莽夺取汉家天下建立新朝时,根据他的老师严君平的五德终始说,认为新朝是土德,遂有“五行之运,代立而作”的说法。
“五德终始说”是古代阴阳家的“五行”说与“历数”说相结合的一种关于五德转移、王朝更替的神秘学说。
董仲舒在《王道通三》中说:“三纲、五行之气,时令有常行。逆之者凶,顺之者吉”。他把古代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融汇进了五行说,使三纲五常成为一种固定不可更移的制度和行为规范。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方面得到了广泛运用,成为中国古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思维框架;在后来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又逐渐渗透到政治、军事、哲学、教育和民俗、建筑各个领域,并流传日本、朝鲜和欧美各国,成为一个具有多文化价值的民族文化重要构件,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