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的生肖是什么?
子鼠, 因子时是十二时辰之首,子时阳气始,而老鼠喜欢啃咬东西,又喜欢在夜间活动,所以子鼠与阴极之阳——雷相对应。 丑牛,古人认为“牛乃耕农之本”,《周礼·月令》中记载:“土王寅,季冬(十二月)行春令……民神同祀,敬之大牢之牲以祭之。命国难(官名)曰‘行春’。”可见在腊月时,人们会祭祀土地神和春之神,用牛羊等大牲畜作为祭品,并且由国难负责主持仪式。“行春”二字又构成“耕”字,而“丑”正包含有地支“二”,故此引申为“耕种”之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牛正是农耕时代的重要生产工具,由此引出“丑牛”。
寅虎,寅为“建寅之月”,指农历正月。古代习俗正月期间要禁止砍伐树木和猎杀野兽,《逸周书·春官》记载:“孟春,若正月,天子田畋狩,择元辰,命农社。”“元辰”即正月之首日为“龙抬头”之日。又因为正月期间气温回升,草木发芽,古人认为万物此时皆有所“复苏”,故称“寅虎”。 卯兔,卯为“建卯之月”,指向农历二月。古时于二月举行社日祭祀。《礼记·月令》中记载了西周时期的社日习俗:“仲春之月……祭社稷、百草;二月末,祭先牧。”先秦典籍中提到的“牧”就是放牧之人,他(她)们是先秦时期地位较低的人之一。到了唐宋时期,“祭先牧”之典逐渐被“春牧”所取代,所谓“春分前后,选羊祠之”(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兔子在夜晚出来活动,且眼睛明亮有神,所以象征“光明”的兔子与代表“黑暗”的蛇相对应。
辰龙,辰为“建辰之月”,指向农历三月。三月份的古人生活与今人已经十分相近,这个月份正处于早春或迟暮。《春秋·隐公七年》:“公山不狃帅师及郈昭伯伐鲁。”这里是说鲁国的公山不狃与郈昭伯带兵攻打鲁国。公山不狃是鲁国人,郈昭伯是侯爵。“不狃”二字含有“八月”之意,而“八月”在农历中正好处于中旬位置。又由于八月中后半月属秋季,按阴阳五行说法,秋属金,金主白色,所以“辰龙”白身黄眉。
巳蛇,巳为“建巳之月”,指农历四月。春夏之交,天气逐渐转热,蛇开始出没。《礼记·月令》中记述了这个时间段的民俗:“孟夏之月……献禽,赐犊,饮至,大射,飨宴;清明之日,天子以鸡祭司徒,丧者不得复,达谷雨。”其中“清明”即在清明节这一天,“谷雨”则是谷雨节气的开始。古人很重视清明这一天的祭祀与庆祝活动,而谷雨节气则意味着气温继续上升,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午马,五月正值小麦成熟期,古时于农历五月初一举行“开镰节”,以示庆贺。《史记·周本纪》:“武王即位……冬十一月,纣王死于鹿台,周武王遂伐殷,身死其地。”这里的“冬十一月”就是指农历十一月。又据传周文王曾在十二月里亲率士兵围猎,以示庆祝。十二月与农历正月一样,都有“冬至一阳生”的节气变化,所以“午马”与“子鼠”相应。
未羊,未为“建未之月”,指南方农历六月。夏季昼长夜短,气候炎热,羊在此时吃草,午后略微休息,所以未羊有“太阳”的意思。 申猴,申为“建申之月”,指农历七月。古人认为七月半阴气最重,鬼魂到处飘荡,因此此日不能出门游玩,否则会有“撞鬼”的可能。唐·杜荀鹤《中秋月》:“谁云道阻复何忧,月下登楼满酌杯。今日中秋天色好,不知何处不教圆。”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也是民间祭祖的日子。《易经·乾卦》中的爻辞中提到“上九,亢龙有悔”。“亢龙”即高飞的龙,“有悔”是指结局悔恨。古人认为这是君王高傲必亡的征兆,后人因此将这句话引入社会人生,形容为人太过刚强、骄傲,必然要遭受祸殃。
戌狗,戌为“建戍之月”,指农历九月。古代传说中有“重耳”这个君主的名字,而此人正位于九月底。晋·左思《魏都赋》中有“朱爵晨聚,重耳夕临”的句子,其中“重耳”便指代九月。此外十月还有“小阳春”的称号,因古人在十月份收获庄稼后需要修养生息,故而气温反而略有回升。
亥猪,亥为“建亥之月”,指农历十月。“亥”的甲骨文字形像猪,所以“亥”通“孩”。《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有饮酒烝暖之礼,命侍臣讲论诗、书。”这里提到了冬季的第一个月孟冬,有“蒸暖”的习俗,即现在的“烧柴火炉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