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字里带五行属性?
“五行”这个术语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脏》篇,其中提到:“是故五脏各有所宜,而不可不通;六腑各有所别,而不可混乱。精气循行,各有道路。” 五行的理论起源于对自然界五种元素的观察以及人体内脏与外界的相生相克关系。 《尚书·洪范》中提到五行是“水火金木土”,这与我们现在所用的“五行”说法不同。古人将水、火、木、金、土视为构成宇宙万物的五个基本元素,又称为"五元”。
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提出了“五德”“五行”的说法。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炎帝神农氏,初作《易》八卦,以垂宪象……”把阴阳八卦和五行联系起来,并且认为五行是可以相生的,还列出了相应的顺序——“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这一顺序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五行相生的顺序是一样的。
古人把世界万物归为五大类,即所谓“五方”“五色”“五谷”“五畜”“五果”等等,这些词的后一半都是“行”字结构,它们都带有一定的五行属性。另外,中国古代用五个指头表示数,所以十个指头的英文“ten”又意为“十进位”或“十格”。 从上面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出,五行最早是与干支、八卦等一样,是用来记录时间的符号系统,随着时间的迁移,才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五行观念——用于说明世界万物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抽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