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怎么进行选秀?
CBA的选秀制度是参照NBA的,但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CBA的选秀制度实行于2015年,当年联盟有17支球队,因此选秀大会分为了两轮,第一轮顺位取前17名,二轮则从第18名开始。 每支球队都可以选择放弃首轮选秀权(仅有一支球队曾使用过该项权利),而二轮秀则是完全由败方挑选。 目前为止CBA的选秀最大牌的新秀无疑是王哲林,他曾被称作“易建联接班人”,在2016年以探花签被福建男篮选中后成为状元秀,随后转会至上海。
CBA的选秀与NCAA不同,不会考虑球员在大学期间的表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球员的大学成绩不够漂亮的话,那么即使他们有着出色的赛场表现也无法被职业联赛选中。 这其实也反映了中国篮球的一个现状,那就是整体水平不高,好球员匮乏。因此一个球员哪怕再平庸,只要能进入职业队打球就能得到很高的报酬和关注。这也是目前中国体育项目与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差距之一。
由于CBA至今并未开放外援注册名单,因此对于本土球员来说,只要不打CBA就等同于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的择业自由权和选择权。而对于那些外籍球员来说,CBA则是他们职业生涯的重要选择。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CBA选秀本质上就是给一些能力不足的外籍球员一个继续职业生涯的机会。 从2015年开始到现在,参加选秀的新秀中只有一人从未打过CBA——他是山西队的刘子旭,目前在NBL河南男篮效力;其余的新秀要么曾经打CBA,只是后来被抛弃,例如李根、张兆旭、孙桐林、李根,要么是打得NCAA,比如王少杰、朱松玮、李禄瞳,还有一些甚至直接就是国内体校培养的模式,如姜伟超、孙悦之子孙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