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稚五行是什么?
“三山”中的桥,是指“钱塘江之桥”、“吴淞江之桥”“太湖之桥” 《越绝书·纪第》云:“吴王阖闾起筑大城,东南日句吴;西南日姑苏;西北日疏凿;东北日葑门……” 东汉·袁康等人撰的《越绝书·外传记越传第五》中则称:“阖闾凿湖,以为池。立五军于其上。筑大城,周回十里,高四丈五尺,开八城门。……自北门而出,归诸阊门。” 从这两段记载可知:春秋时期苏州已有城墙和护城河了。
吴城有五座城门,除东门之外,其余四门的地理位置,在汉代仍然相当清晰:西为阊门(亦称霸门)、南为阖闾门、北为端礼门、东北为娄门。这四门之中,惟一变化的是阊门的称呼:战国时或称阊阖、汉简作阊闳,后因音变而称“阊门”,一直沿用至今。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篇古籍虽然谈及“筑城”、“凿池”、“建五军”等事,但均系泛言,并非指专门建筑军事设施,可见当时吴国都城并无明确的“军事性”。
这一点与战国中后期的赵国都邯郸有所不同。根据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灭赵后,虏赵王,“尽取邯郸围中山”,即以邯郸为中心,东起今唐县,西至曲阳,北及保定、高阳,南至磁县的华北平原均列入秦军的进攻范围。可见邯郸的城墙有着严格的防御功能。 而据史籍所载,苏州古城的城墙初建时并没有明显的防御属性。如前所述,春秋时期的苏州古城只是在外形上近似后来的城墙,而构造则相当简陋,而且主要作用是蓄水池而不是防御工事。这从苏州古城中出土的文物可以得证。至于城门,除了阊门外,其他几门都不是严格的中轴对称格局,这似乎又反映出当时苏州城的临时性或功能上的混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