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来五行属什么?
《葬书》中说:“山之主,水之地;山之气,水之灵。” 也就是说,山脉是水的龙脉,水是山的血脉。所以从五行生克的理论来说,水是山之子。而山的阳气,也就是木的阳气(因为山为木),受到水的润泽而生长旺盛。这正应了那句成语:山清水秀。 所以远来的方位,在八卦中属坎卦和水卦。
在五行的属性当中,水和坎卦都属于阴,并且是有毒的阴性物质。因此李双林说:“水克火,土克水,这是阴阳相克;但是水中金,却是阴阳相生。所以说‘天下没有穷戊子,世上没有苦癸辛’,这是很合理的。”
如果将阴阳比喻为父母,那么阴母阳父所生的孩子就是土。这个孩子在中间,调和着父母的关系。所以土又被称为“阴阳田”或“四季土”。 如果将十天干比做为十二地支的家庭成员的话,那么壬癸就是十干的两个孩子,也就是十干的双胞胎。这孩子的性格既像父亲阳刚,又像母亲温柔。所以壬癸二干的五行属性是:阳土,阴火。
五行,又称为“五形”、“五材”、“五常”,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源自于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后成为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了宇宙万物,五者之间的关系分别是生克、胜复、制化、比和。所谓比和,指五行中两行相生次序相邻,五行中五行次序相接,它们之间虽有互助,但无制约,所谓物以类聚、相互助长。比和关系有木火比和、土金比和、金水比和、水木比和、火土比和五种。
“五行”作为一个名词,出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从出土简帛看,成书于战国早期的清华简《保章》已有关于木、火、土、水、金五种德性之气(所谓五精)相生相克关系的记述。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尚书·禹贡》《国语》《左传》等已有关于“五行”的记载,所谓“五行”乃与“五声”、“五味”、“五臭”、“五色”、“五祀”等同类,与后世所谓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尚无直接关联。直到战国后期的文献《荀子·王制篇》《礼记·月令篇》《吕氏春秋·有始览》等,才出现关于宇宙构成要素之“五行”与五方、五声、五色、五味、五臭、五祀等一一对应关系的论述。后世盛行的“五行”说至此方逐渐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