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字五行到底属什么?
1.“梵”这个汉字,在古印度语中写作“भम् भाव्”(bham/ bhav),由字母“भ”和“ॾ”组成,发音接近拼音中的“b”和“a”;到现代印度语中,这个字母组合发短元音/eː/。所以用汉语的标声调方式去标印地语的音节是错误的方式。正确的标注方法是双标法,即同时标示出元音的长短。
2.“梵”这个汉字的字形演变如下: 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其中,金文作“ ”,与古代印度文字“bhāṃ /-haṃ ”的写法类似;小篆作“ ”“ ”或“ ”;隶书写作“ ”“ ”“ ”或“ ” ;楷书写作“_”“/”或“ ”。 “ ”“ ”或“ /”这种形式的字在《玉篇》里叫作“古文梵字”,而在《字汇·引书》里则称作“草体梵字”。
3.“梵”字五行的争论起源于对东汉刘贞的误读。东汉学者刘贞著《京氏易传》,其中提到“梵字五行”,此“梵字”并非指“佛经文字”,而是指上古汉字,也就是说,他是把“梵”字归属到了五行之中。后人不知道“梵字”指的是上古汉字,以为是指佛经用字,于是以讹传讹。
梵文是古印度的宗教文字。梵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其文字叫“梵文”。梵文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最初梵文(公元前1500到前600),通行于吠陀时代,称为梵语吠陀文,它主要保存在《梨俱吠陀》等四部吠陀本集及其附庸文献中。其语音、语法非常复杂,是梵文的古典形式。二是古典梵文(公元前600到公元300),通行于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3世纪左右,即正统吠陀时期和外道勃兴时期。其代表作有《摩奴法论》和佛教文献。其语音和语法已渐简化。三是后古典梵文(公元300到1200),通行于贵霜帝国和笈多王朝时期,其语音和语法更趋简化。
中国自古以来,在文献中对印巴次大陆有不同的称呼,例如印度、身毒、贤豆、印度、印地安、天竺、真丹、震旦、身毒、印度、印土、乌荼等等。其中“印度”和“天竺”为最为人所熟知的两个称呼。天竺一词的采用,是因为古代印度的西北部本有一个“犍陀罗”国(或译迦湿弥罗、罽宾),简称“竺”,当时印度人称呼外来人口为“夷”或“天”,故中国人就把印度称为“天竺”。而印度一词来源于古印度河。但无论是“天竺”还是“印度”,其实和古印度河和印度国都关系不大。因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名“犍陀罗”或“印度河”或者“印度”,这些称呼,只是中国古人根据该大陆的某些特征杜撰而来而已。而且事实上这些称呼的出现时间要比古印度河、印度国以及天竺这个国家晚数百年甚至一千年。直到近代,因为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印度的一些旧地和土邦先后被合为一个国家。于是这个国家才有了真正以“印度”为字根的名称——印度斯坦(Indias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