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etf基金?
首先,ETF是交易型基金,其本身并不具有主动投资的能力。所以要从概念上明确,ETF其实和传统的被动管理策略没有任何区别,都是追求通过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取基准的跟踪,只不过由于ETF采用一揽子股票的形式使得其更容易做到低费率和高流动性。 但市场对ETF的期待并不仅仅局限在传统被动管理的范畴之内,而是希望在ETF中能够融入一些主动的成分,希望ETF在跟踪基准的同时能在风险和收益方面有所超越。
如果我们要构建一个目标为追踪沪深300指数的收益和风险,同时费率低廉的ETF,从原理上讲是有可能的。 首先我们建立模拟组合来复制沪深300指数的表现。
由于大多数ETF都规定单笔买卖限额为50万股(部分基金公司可能略有区别),为了避免因单笔买卖导致组合偏离目标太多,我们需要将总资金量分成若干等份进行分批配置。假设我们有100万元准备用于构建ETF,则每份资金不超过10万元。 考虑到流动性因素,我们最好选择成交活跃的指数成分股进行配置,因此我们将剔除ST和*ST类个股以及总市值Top50未上榜的个股。然后我们对个股进行等权分配直至达到预期规模。 如果我们坚持长期持有该组合,那么最终结果将与沪深300指数几乎一致。但我们如果坚持定期调整的策略,即根据特定规则对组合进行调整,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实现ETF目标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份个性化的属性。这里我以一个简单的策略为例说明情况: 我选择的策略是每半年调整一次,即在6月底和12月底对各组分进行一次调整。我的选样框架与上述完全一样,为了便于说明我把原组合的6月期末资产净值标为A,把调整后新组合的6月期末资产净值标为B,二者相对比可以得出每年每次调整的增益,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到,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调整能带来稳定的超额收益,最大回撤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虽然总体来看这个增强效果并不好,但至少说明了思路的可行性。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加入其他的策略思想如估值策略、流动性和风险控制等等,使这一策略更趋近于完美。 最后,要构建一个ETF并不是难事,只要有合适的品种和合理的策略即可。然而要使ETF长久地具有吸引力,持续的高流动性和低费率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这一点往往又和我们的投资理念有关,当我们坚持长期投资和被动管理的理念时,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