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检察什么年?
今年最流行的词是“供给侧”,于是有人提出“供给侧改革”,有人提出“供给端创新”。其实这些提法都有问题。 经济学讲,供给和需求都影响价格,而一个市场只有两种力量:需求和供应(供给就是供应者向市场提供的商品总量)。因此没有纯粹的“供方”和“需方”。
现在学术界对“供给侧”问题的研究大多基于这样一个假设:经济中存在供给过剩。但中国当前的问题根本不是供给不足,而是供给有效,甚至过剩。从长期看,产能严重过剩;短期看,许多工业品产量还受到抑制。中国的现状是“供给少、需求少、供给多”的“三少一多”的怪象。
于是有人说要扩大内需,有人说要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因为造成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增加财政支出、货币扩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不是供给多了,而是供需对接不畅导致有效供给不足。
所谓供给侧改革其实就是解决供需匹配的问题。所以真正的供给侧应该是“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而不是“供给数量”。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调整结构,减少无效供给。而提高供给效率就要转变政府职能、降低制度成本。也就是说,供给侧改革实质上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是在市场作用下完成资源配置的。这种配置在整体上实现了优化,但也导致了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失衡。为了实现宏观上的平衡,就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弥补市场的缺陷。这就涉及政府的职责问题。传统的政府干预理念认为,市场失灵时需要政府干预。但现在的问题是,市场总是在局部失灵的。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我的理解是,尽管市场在某些领域、某些环节存在缺陷,但却是最少损害自由和人权的方式之一。且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所以,改革的重心应该转向如何优化政府的作用。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加强市场监管,消除市场扭曲;二是优化政府资源配置,提供公共物品。前一个目标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后一个目标则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但在中国目前的语境下,人们更关注的是第一个目标,从而忽视了第二个目标。因为在现有体制下,各级政府首先是“运动员”而不是“裁判员”。所以,要实现第二个目标,就必须深化体制改革,使政府回归“裁判员”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