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拉肚子能喝牛奶吗?
消化不良腹泻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的问题。不少家长都担心孩子腹泻会"脱水"影响发育,喜欢用一些所谓的"化滞健胃、敛大便"的中成药。其实这些都是没必要的。一方面,婴幼儿的肠道具有生理性的"不够成熟"和"不够完善",容易因肠道功能的"失调"而发生消化不良、大便次数增多等现象,但同时也有生理性的"自我修复"能力,只要不再喂食导致"失调"的食物(如高蛋白、高脂、高糖、含纤维素多、生冷的食物等)就能自行纠正和恢复,无需用任何药物干预,而只需用好消化的易吸收的食物(如米糊、营养米粉等)替代上述不易消化的食物供给就可。另一方面,婴幼儿肠道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强,即使出现消化不良和肠功能失调每天拉2-3次甚至4-5次大便(大便水分不大,排便后肛门周围皮肤无发红等损害),也无需特别治疗,只要适当调整饮食即可(减少辅食或水果、增加米糊)。如果大便的水分明显增多、排便次数增多(每天达6次以上),则应考虑有肠道感染存在,需要服药治疗,以避免发生脱水。
婴幼儿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每日给予足够的热量至关重要。所以,即使婴幼儿出现消化不良性腹泻,也应继续给予适当的营养,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建议继续喂母乳,可将人工奶配制成稍稀些,减少奶中所加的乳儿糕或米粉、糖的量,暂停喂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和水果,禁食油膩和生冷食品。如果孩子伴有呕吐应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如果孩子腹泻加重(大便水分明显增多、每天排便达6次以上),但一般情况良好(如能正常活动、无脱水的表现,即不是口渴、眼窝及前囟门明显凹陷、皮肤干燥、小便量明显减少),则在继续上述调整饮食的同时,可口服妈咪爱、食母生、胃蛋白酶等,一般不用止泻药;如果有感染存在(即孩子伴有发热,大便有较多水分、酸臭、粘液,每日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则在作饮食调整的同时应加服肠道杀菌药(如痢特灵、氯霉素、氟哌酸、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均可)和通便药(鲜榨梨汁、小剂量鲜甘怡汁、芦荟制剂、通便茶等),同样也无需用止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