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的五行属什么意思?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可以五类动物来象征和归类和描述。五行学说就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抽象的思维形式,它以日常生活中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为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以相生相克的规律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发现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如天地阴阳、山河大地等)都具有不同的属性。比如天有阴晴,地有寒暖,木生火,火克金等等。于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种种不同性质,把事物分为五种类型。它们分别代表金属、木材、水和土等物质形态;代表着各种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运动形式及生命过程,如生长化收藏等生命过程;还象征着各种自然的现象和社会的现象,例如东方属木,故有树木之象,西方属金则有金属的性质之象。这些五行属性的归类是没有客观依据的,只是一种概括的方法罢了。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木”具有生发、条达、舒畅的特性,因此,“木”代表春季,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而春季万物的生机勃发,正与“木”的性质相同; “火”具有炎热、向上、升腾的特性,因而,在方位上为南,在季节上为夏季,因夏天火热; “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因而土居中央,四季之中有土乃万物生长之本源也,又因土生四季,故春温秋凉,夏热冬寒; “水”具有滋润、向下、闭藏的特性,所以水为北方,为冬季,冬天水冷,万物闭藏; “金”则具有沉降、清肃、收敛的特性,所以金为秋季,又为西方。 这五个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木”“火”属阳;“金”“水”属阴.“土”则在中间起到生化作用,调节阴阳的作用。 古人将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按此理论进行分类,从而建立起一套庞大的理论体系,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与社会关系。这种观点虽然有些朴素,但却有其独到的见解之处。 那么,既然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为什么五行之间还有相克的说法呢? 在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五行之间虽然存在密切的联系,但另一方面也是互相制约的。当五行中的某一种或几种力量过强时,就会造成另一种或者几种力量的相对薄弱,此时就会产生危机,这就是“相克”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