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是属于什么五行?
“五经”,在经书中属于《论语》和《春秋》。为什么这两本经书是“五经”呢?因为《礼记·中庸》有言:“诗书易礼乐春秋谓之六艺”“九丘”,出自于《周礼·春官》,为《尚书》、《春秋》、《尚书》之属。(此处“春秋”应该读作zhōu,指年代) 为什么《礼记》和《周礼》中会出现《春秋》呢? 因为《礼记》、《周礼》本来就是论述礼乐制度的书籍,而礼的内容包括祭天地神祇、祭祀祖先,也包括历法时令、政事制度等。 由此可知,儒家的经典其实主要讨论的就是两个话题;一个是“礼”(包括其制度与文化)另一个则是“历法”(时间)
现在我们再回到问题来,广告属于什么五行呢? 我们知道,古人制作历法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导致的“时间流逝”,二是地球上存在的“空间维度”,例如我国古代把一年划分为24节气就是这个道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是确定的时间单位,每15个“时间单位”为一个时段,每个时段开始的时候,太阳一定位于某一个特定“经度”的地方时,这个经度和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经线是不一样的,它是由“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决定的。因此古人制作的历法实际上是“经度与时间”的坐标系。
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其实是基于地球公转而制定的,因此我们所说的“今天”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这种变化是有固定周期的,如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需要365天又6小时又48分又1.7秒,而这个数字是可以化简化成小数点的,这就导致了今天与昨天、明天与今天的时空距离可以被忽略不计,从心理感觉上被淡化了。 但古时候不同,他们的历法是建立在“阴阳合历”的基础之上的,阳历计算的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阴历计算的是月亮的圆形周期,无论是阴历还是阳历,它们所参照的基本元素都是固定的,所以时间的流逝以及空间的变化都是被放大了的。这就造成了古人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和我们现代人不一样。他们更注意“历时性”的事件,而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更注重“瞬时性”的事件。
我认为古代的“五经”中的《春秋》就应该换成“日历”,也就是现在的历史书都应该被称为《春秋》。《春秋》中记载了很多“大事”,这些大事都被记载在特定的日子里面,通过这本书就可以找到答案。 而现代的广告虽然技术含量更高了,但是其本质仍然是古代那套东西:通过某种“付出”来换取另一种“付出”——不管是真金白银的投资还是耗费人力物力的策划方案,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时间”或者说是“空间”,因为只要投入相应的资源,那么必定会在将来某个时刻得到回报 ——这其实就是古代的“阴阳合历”所带来的时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