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干什么?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性质: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设立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战略构想,以“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为主要任务,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2014年7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容至120平方公里,新设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8月,又新增28.75平方公里的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 至此,经数次扩容,今天的上海自贸试验区总面积已达120.72平方公里,占浦东新区面积的4%,占上海市面积的1%。
那么,既然上海自贸试验区是“试点”“试验”,那是否意味着它在本质上还是个“概念”,甚至只是一个“符号”呢?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一个区域要被称为“自贸区”,它就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是有国境线;第二是拥有对外贸易权;第三是在海关监管下实行封闭运行。
目前,我国的自贸区都具备了这三个特征。 这也就意味着我国要想打造自贸区,必须满足这三点要求——修筑边境线,授予特定区域进出口权并加强海关监管。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要建立自贸区?
关于这个问题,最经典的回答就是:为了实现中国的“国际贸易自由化”目标而建立的一整套体制安排。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其中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和障碍。
一方面,我们急需完善国内的法律体系来进一步促进外贸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外的法律和规则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需要我们及时应对。建立自贸区这种“跨境管辖”的模式就成了一个最好的选择。
通过建立自贸区,我们可以将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与做法引入国内,同时也可以将国内成熟的制度和经验向海外辐射,有利于我国外贸企业“走出去”和外资企业“走进来”。 上海作为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和最大的外贸口岸,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而自贸区正是这一使命的最佳承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