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字五行属什么?
《说文》的解释是,“从人、从苦”会意。本义是指为君主或宗庙牺牲。 《玉篇·尸部》引《说文》释义并作详细分释: “屍,身也。从尸在二间,象形。……或作尸。”“苦,臭也。从矢,凡苦之属皆从苦。”又“屍,神主也。从尸,示声。”
可以看出: (1)先秦时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并且是有机的整体,所以用“尸”来表示一个死去的人; (2)“尸”的字形演变过程是: 由此可知: (3)古书中的“尸”,大都是指人的尸体或者尸体的器官(头颅、手脚等); (4)古书中也有时用“尸”代指鬼神,此时“尸”的字形并没有发生新的变化。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尸”和“苦”组成的一个新字“屍”,其本义是指祭祀时作为神灵或祖先象征的载体,即尸体。这个字在六书中属于象形。
第二,古代文字学家们推测“尸”可能来自于“矢”字,是因为“尸”的形状像“矢”,而且“矢”的形状又像是“弩”发射出去的箭。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第三,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规定小篆为官方文字。由于“小篆”的“尸”写作“屍”,所以“尸”也就变成了“屍”。
第四,汉隶与汉简出现后,“屍”的下横画出头了,而且上下部之间有了间隔,但是仍属一字。 五、东汉末年发明了造纸术,纸质书籍开始出现并流行起来。为了印刷的需要,字体逐渐由繁到简,隶书演变为楷书,“屍”也由两个字变成现在的“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