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房改?

全俗炽全俗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至1998年开始全面住房改革之前),中国实行的是低房租、福利分房的住房制度。在此制度下,房屋的修建与改造、销售与租赁全部由国营企业负责,个人不负担这些费用。这一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保证了房屋供给的绝对量,但也造成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市场机制缺失等弊端;在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这种制度的缺陷就暴露无遗了。

首先,它是财政和金融的隐形负债。20世纪90年代后期,原国家计委课题组曾预计,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可能引起的财政负担达3546亿元,其中,利息支出2653亿元,税收损失959亿元。金融机构因为贷款给城镇住宅建设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潜在风险。其次,它导致房地产市场信号失真。由于房价中包含了大量的信贷成分,人们根据当前房价水平来估算未来的还贷能力,从而影响自身的决策。而当人们根据还款能力判断是否买房的时候,实际上已经为购房活动埋单了。它对供需关系的反映是有延迟的。在传统体制下,由于需求受到抑制,供给相对充足,因此价格低而供求矛盾不大;进入市场体制后,需求得到释放,供给开始不足,房价上升,但是供给结构却没有明显变化。最后,它是资源分配和消费模式扭曲的一个源头。为了支持住房建设和改造,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如果这些资源用于其它方面,或许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过分的依赖银行贷款也会增加将来的金融压力。 1998年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住房体制改革。中央银行第一次向市场投放住房贷款贴息资金,各地也相继发放公积金贷款。1999年,人民银行、财政部和公积金监管机构联合颁布《住房公积金管理实施纲要》,对公积金的管理运作作出了具体的规定。200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收尾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规定,“到2010年基本完成住房制度改革的任务”。自此,持续了十几年之久的住房体制改革大幕渐次落下。

岩妍泽岩妍泽优质答主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掀起了城市化建设热潮,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做工,城乡人口剧增,使本已紧张的住房条件日益恶化。当时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仅相当于30年代末的台湾和50年代末的日本、韩国,住房短缺、质量差、配套差、面积小、私有房少的问题相当突出。

到1995年房改试点时,全国城镇人均住宅面积仅为8.6平方米,有7000多万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5平方米。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迫切要求加以解决。

同时,1992年确立的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要使“住房的建设和消费纳入法制化、货币化、社会化的轨道”——需要通过试点加以确认和完善。

为了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改变住房建设严重依赖国家和单位的局面,1994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基本原则。

1998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了“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取消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原则,标志着住房实物分配时代的结束。

2004年的住房制度改革,是住房制度改革在20世纪的最后一次改革,住房商品化改革在经过了长达17年的逐步市场化过程后,在这一年中市场化完成,这标志着住房制度改革在20世纪宣告结束,也标志着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住房货币分配制度开始初步确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