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产量过多?
作为一个在河北某大型钢铁集团工作过8年的人,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中国的钢铁产能确实过剩,这是事实。国家也一直在试图通过去产能化来调整行业供需结构,但是收效甚微。除了个别年份(比如2016年)的钢铁行业利润较好外,大部分时间钢铁行业都处于亏损状态。
从需求层面看,我国钢铁需求总体呈现增长趋势 (除2008年金融危机及2015年去产能化期间) 但增速有所放缓。其中建筑用钢消费量的增长率基本与GDP的增长率持平;机床工具、汽车等制造业用钢的增长率则低于GDP的增长率。 从供给层面看,近年来我国钢铁产量稳步提升,2017年我国粗钢产量首超8亿吨,创下历史新高。
目前我国的钢铁产能已经占据全球一半以上,而且国内很多钢厂的工艺技术还比较落后,装备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所以产出的钢材质量也不是很好,大多只能供低端产品使用。为了占领市场,很多钢厂竞相压价,导致行业整体利润很低。如果海外市场再不能打开的话,国内钢铁行业将持续低迷。
当然,造成目前国内钢铁行业供需失衡的原因还有铁矿石等原燃材料价格上涨、环保压力增大等因素。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产能过剩。 作为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国,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更多的钢铁,而是更好的钢铁。把现有的落后产能逐步淘汰掉,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钢铁产业做优做强,这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中国钢铁产量过多,实质是全球产业链分工产生的钢铁产业聚集效应,是资源在全球重新配置后的必然结果。
一是技术进步推动国内钢铁产业集中度提升。过去钢铁产能较为分散,产量增长主要来源于新建项目,随着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钢铁产能持续向优势企业聚集,产量增长主要来源于存量产能的置换。 2012年底,产量位居前10位的企业(集团)合计产量占全国34.58%,2020年底提高至39.2%。特别是重点钢企人均年产钢量大幅提升,由2012年的290吨/人提高到2020年519吨/人,增长79%,而同期美国重点钢铁企业人均年产钢量为1157吨/人,日本为1763吨/人,法国为1553吨/人。
二是资源高度配置拉动钢铁工业聚集发展。在国际贸易深度发展和全球产业链分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随着钢铁原材料高度配置及全球钢铁需求总量增加,必然推动钢铁工业的聚集发展,这是资源在全球重新配置后的必然结果,与汽车工业集中在德国、日本,船舶工业集中在韩国、日本,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在中国东南沿海等是一样的。近年来中国粗钢产量的快速增长,为全球钢铁和国民经济的复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推动了原材料的持续增长,2020年全国生铁、铁矿石、废钢消费量为9.83亿吨、14.25亿吨、2.31亿吨,分别较2012年增长16.7%、55.1%、98.1%,有效保障了钢铁生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