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子跳水受伤的谁?
谢邀~ 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今年奥运会前,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著名跳水教练周继红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说的一段话。 当时在采访中问到关于“体操队集体食物中毒”以及“跳水队的伤患”的问题。 周继红主任轻描淡写地说到:“伤病是正常的。运动员参加比赛就是拿成绩说话的,你在训练中练伤,或者在比赛中受伤,这都是有损失的……损失了就要补上,要么增加强度、加大训练量来补上,要么增加队员来补上。”
当时看这段视频的时候,觉得这位女教练的话简直毫无人性!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时受伤不是正常的吗?难道训练和比赛中不受伤才是不正常么? 现在想来,这位女教练的话的确很清醒,也很现实——运动员参加比赛就是为了拿到好成绩,在这个原则下,任何不必要的损失都不应该存在。这个“不必要”的损失,也许就是训练量和强度,但绝不仅仅是“训练量和强度”——如果为了弥补伤亡而增加了选手数量,那么选手质量必然会下降。
以中国队在此次世锦赛上的表现,我们明显是加强了训练量和强度的补偿,导致部分项目出现伤害事故,这是需要引起重视和作出改变的。 中国队在世锦赛中取得佳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队伍目前所存在的隐患和问题。
首先,还是老问题:体能不足 这次世锦赛,中国军团很多项目的夺金时刻,都是伴随着观众的掌声与欢呼而来的!跳水、举重、皮划艇、体操等项目,都在最后时刻,凭实力拿下金牌。然而,这些项目的竞争本质是什么?是力量与耐力的比拼。
无论是陆上还是水上项目,能最终夺冠,都来源于扎实的基本功,和出色的体能保障。 在比赛现场,有很多瞬间让人印象深刻: 举重选手李发彬举起170公斤的重量,追平全国纪录; 皮划艇选手孙梦雅,500米四人皮艇决赛中,一直领跑到最后冲向终点; 体操男团最后一跳,完全超乎预料地拿下了金牌; 而这些惊喜的背后,离不开选手们平时严苛的训练。
2019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装备中心发布一组数据: 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世界领先,但在竞技体育保障体系领域还有差距。 当前,我国在备战奥运会和全运会的重大赛事中,普遍存在高强度抗阻力训练和最大承载量的有氧训练不充分、力量素质基础薄弱、核心稳定性差等问题。
第二,细节决定成败 这次的世锦赛,中国军团除了收获金牌还收获了多枚银牌和铜牌,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本该拿到的金牌失之交臂。例如女子3米板,中国队仅得一枚铜牌;而男子61公斤级,廖秋云也是遗憾摘银。 这些比赛的胜负,也许就在几分几秒之间,而这关键的一点可能就在于最细节的地方没做好。
俗话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任何一件大事,要想成功,必须要从细微处入手。 体育竞技也是如此,每一块奖牌都离不开平时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