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子跳水受伤的谁?

俞瑞年俞瑞年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今年奥运会前,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著名跳水教练周继红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说的一段话。 当时在采访中问到关于“体操队集体食物中毒”以及“跳水队的伤患”的问题。 周继红主任轻描淡写地说到:“伤病是正常的。运动员参加比赛就是拿成绩说话的,你在训练中练伤,或者在比赛中受伤,这都是有损失的……损失了就要补上,要么增加强度、加大训练量来补上,要么增加队员来补上。”

当时看这段视频的时候,觉得这位女教练的话简直毫无人性!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时受伤不是正常的吗?难道训练和比赛中不受伤才是不正常么? 现在想来,这位女教练的话的确很清醒,也很现实——运动员参加比赛就是为了拿到好成绩,在这个原则下,任何不必要的损失都不应该存在。这个“不必要”的损失,也许就是训练量和强度,但绝不仅仅是“训练量和强度”——如果为了弥补伤亡而增加了选手数量,那么选手质量必然会下降。

以中国队在此次世锦赛上的表现,我们明显是加强了训练量和强度的补偿,导致部分项目出现伤害事故,这是需要引起重视和作出改变的。 中国队在世锦赛中取得佳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队伍目前所存在的隐患和问题。

首先,还是老问题:体能不足 这次世锦赛,中国军团很多项目的夺金时刻,都是伴随着观众的掌声与欢呼而来的!跳水、举重、皮划艇、体操等项目,都在最后时刻,凭实力拿下金牌。然而,这些项目的竞争本质是什么?是力量与耐力的比拼。

无论是陆上还是水上项目,能最终夺冠,都来源于扎实的基本功,和出色的体能保障。 在比赛现场,有很多瞬间让人印象深刻: 举重选手李发彬举起170公斤的重量,追平全国纪录; 皮划艇选手孙梦雅,500米四人皮艇决赛中,一直领跑到最后冲向终点; 体操男团最后一跳,完全超乎预料地拿下了金牌; 而这些惊喜的背后,离不开选手们平时严苛的训练。

2019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装备中心发布一组数据: 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世界领先,但在竞技体育保障体系领域还有差距。 当前,我国在备战奥运会和全运会的重大赛事中,普遍存在高强度抗阻力训练和最大承载量的有氧训练不充分、力量素质基础薄弱、核心稳定性差等问题。

第二,细节决定成败 这次的世锦赛,中国军团除了收获金牌还收获了多枚银牌和铜牌,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本该拿到的金牌失之交臂。例如女子3米板,中国队仅得一枚铜牌;而男子61公斤级,廖秋云也是遗憾摘银。 这些比赛的胜负,也许就在几分几秒之间,而这关键的一点可能就在于最细节的地方没做好。

俗话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任何一件大事,要想成功,必须要从细微处入手。 体育竞技也是如此,每一块奖牌都离不开平时的点点滴滴。

区优冰区优冰优质答主

秦凯是在双人三米板的比赛中不慎受伤的,他在与罗玉通配合的项目中出现失误仅排名第四,比赛中他就一直捂着腰部表情痛苦,比赛结束后更是一瘸一拐的走下跳台。赛后秦凯表示自己的腰伤需要去医院检查:“刚才的比赛中,第三跳有点遗憾,可能是伤病一直没有好彻底,所以出现走形。我还要去医院拍片子,看下具体伤哪儿了。腰不能扭,不能弯,也不敢坐硬板床。”

秦凯是在备战时就出现的腰伤,而此次在伦敦奥运会再次恶化,这对于今年已经28岁的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甚至有关于秦凯退役的传闻开始甚嚣尘上。秦凯本人则表示还没有考虑退役的事情:“我还没有过退役的想法。我肯定还会(继续游泳),先休息好吧!腰好点再说。”

接下来秦凯还将继续参加单人三米板的比赛,虽然他并不惧怕伤病和对手:“伤病不是问题,我一定会调整好。主要还是我自身,做好自己就好了,别人怎么样都不是我想的。我只给自己跳,别人怎么跳怎么比,都不关我的事情。”不过腰部的受伤肯定会严重影响三米板动作的完成度,秦凯能否在后面的比赛中放手一搏,继续冲击冠军,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