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字为什么五行?

裘婧裘婧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汉字的五行,并不是根据甲骨文、金文的形义确定的,而是从战国中后期开始,经秦代确立,为历代沿用的“五行”说,将文字的书写顺序与五行相配而成相生相克的文字学观点。 把文字中的五行的想法加以扩大,用于文字的外延上,于是出现了汉代的“五行生克说”,即所谓“五德终始说”。这种观点认为朝代的更替是五行相生的规律,并认为新朝代替旧王朝是由上帝或祖神决定的。如果新的王朝符合金木水火土中的某一行,则该王朝兴盛;反之,如这一王朝所奉的祖神不属于五行之一,则该王朝国运不长。

到了东汉时期,王充著《论衡》,认为王朝的兴替取决于政治措施是否得当,而与五行无关。但此说不足以消灭“五行生克制化”的思想影响。直到唐代,司马贞撰《史记正义》仍然坚持“五行生克”的说辞。 至于汉字五行,在汉代已经有固定的说法了。清代段玉裁《注疏》:“古人言五行,犹今人言金木火水土。此阴阳之五行也。金生水,水养木,木生而火,火极而复归土,土则金木水火尽在其中矣。”可见古人所说的五行其实是指“阴阳五行”,也就是今天常说的“干支五行”。

扶彦怡扶彦怡优质答主

在汉字的创始时期,人们受五行说的影响,认为世界(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构成的,而且这五种物质构成的关系是一种“相生相克”的循环无穷的关系。这种观念深刻地影响和渗透到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

汉字的创制也或多或少的渗透了这种思想意识。从汉字的构形(字源)系统看,汉字的表意系统的各个部分的符号材料或构件,可以归结为五大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这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或五材)相对应而相合。这种对应或相似并不是完全出于一种主观牵强的附会,而是有一定的内在根据的。

因为象形字是造字初期用线条描摹事物的轮廓得到的字,这与实质最硬而且富有光泽、容易锻造的金是相合的,故可归为“金”;指事字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文字的某个部位加上符号来表示意义的字,这种象征性的符号与实质极轻的木相合,故可归为“木”;形声字偏旁的组合与水的流动不息、流动时支流的分流形式和流动的多向性是相合的,故可归为“水”;转注字在本义的基础上作引申扩展的意义,可以不断推衍引申,而这一点与火的本质是相合的,火的本质是“炎”,可以不断向外炎延,故可归为“火”;会意字是把几个意义有关的构件合成一个字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与性质平和、可为金木水火提供依存环境的“土”相合,故可归为“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