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字为什么五行?
汉字的五行,并不是根据甲骨文、金文的形义确定的,而是从战国中后期开始,经秦代确立,为历代沿用的“五行”说,将文字的书写顺序与五行相配而成相生相克的文字学观点。 把文字中的五行的想法加以扩大,用于文字的外延上,于是出现了汉代的“五行生克说”,即所谓“五德终始说”。这种观点认为朝代的更替是五行相生的规律,并认为新朝代替旧王朝是由上帝或祖神决定的。如果新的王朝符合金木水火土中的某一行,则该王朝兴盛;反之,如这一王朝所奉的祖神不属于五行之一,则该王朝国运不长。
到了东汉时期,王充著《论衡》,认为王朝的兴替取决于政治措施是否得当,而与五行无关。但此说不足以消灭“五行生克制化”的思想影响。直到唐代,司马贞撰《史记正义》仍然坚持“五行生克”的说辞。 至于汉字五行,在汉代已经有固定的说法了。清代段玉裁《注疏》:“古人言五行,犹今人言金木火水土。此阴阳之五行也。金生水,水养木,木生而火,火极而复归土,土则金木水火尽在其中矣。”可见古人所说的五行其实是指“阴阳五行”,也就是今天常说的“干支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