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儿童晕车怎么办?
2015年7月的一天,我带着6岁的彤彤和3岁的依依去青岛玩。 一家人高高兴兴地乘大巴前往青岛。 可是上车不久,彤彤就满脸通红,捂着嘴开始干呕起来。 “妈妈,我肚子不舒服!” “是不是吃坏了东西?” “我不要拉在车上!“ …… 看着女儿痛苦的样子,我赶紧让爸爸下车给姐姐换尿布,又从旅行包里翻出几颗薄荷糖让她含在嘴里压惊。
谁知道,这招儿根本没起作用。 大概过了十几分钟,彤彤已经脸色煞白,满头大汗,不停地哭着说,“妈妈,我好难受啊!我想吐……” 我一边安抚着女儿,一边打量着车内的情况。 周围有人投来异样的眼神。 旁边座位上的阿姨一脸嫌弃地把刚从后座拿下来的零食包装袋递给我:“大姐,你孩子在车上一直这样吗?太臭了!“ 大人们总是把最坏的情绪留给最亲的人…… 而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不适症状,却常常不知所措—— 彤彤连续呕吐,把早上吃的牛奶蛋黄派全都呕了出来; 依依在一边急得直哭; 爸爸在后面清理着一地的污秽。
就在我以为这次旅途会在一家四口的灰头上结束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当大巴车驶上高速路之后,彤彤竟然不再恶心想吐了! 她紧紧抓住我的衣袖,一脸迷惘地和我说道:“妈妈,我刚才坐车车(车子)上,怎么睡着了?” “对哦,你刚刚怎么会睡觉呢?” “我不知道啊……” “那现在我们能到家啦!” 下车后,女儿欢呼着奔向了正在等待我们的爷爷、奶奶。 当天晚上,妹妹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甜甜地入睡了。
看完女儿的亲身经历,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样,感到十分震惊呢? 为什么在汽车启动瞬间,孩子的症状会突然变得这么严重呢? 原来,人在乘车时,内耳前庭器所感受到的运动状态是由参考点决定的。 如果身体没有获得足够的参照信息,它们就会变得“过度工作”—— 此时,神经就会传递错误的运动信号给身体其他部分,于是就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而上述案例中,因为大巴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前后移动的参考点发生了变化,所以女儿的前庭器官误判了当前的身体状况,导致出现了严重的晕车现象。
那么,如何避免孩子再发生类似的囧事呢? 首先,在孩子乘坐交通工具之前,让孩子通过看书、讲故事或者玩耍等方式转移注意力,避免车厢内出现“过度工作”的听觉、视觉和动觉信号。 在车上,可以通过调节座椅靠背的角度,给孩子准备一个高度合适的枕头,让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并在腰部垫个护腰垫等办法减轻孩子的不适感。 如果发现孩子有晕车的迹象,可以在孩子的脑后、两侧太阳穴等处,用毛巾或纸巾夹住鼻翼两侧,轻轻摩擦,使孩子逐渐适应车内循环系统。
家长还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克服晕车的动作。如在车上双手抱膝、尽量收腹、全身紧张、头部尽可能向后仰并深呼吸等。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孩子,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用抗过敏药物进行预防。而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可以在乘车前半小时服用氢溴酸东莨菪碱片,以缓解晕车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