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冲兔不出什么生肖?

石鸿茜石鸿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冲”字有问题,应该是“穿”。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这四个时辰为地支的开始,在阴历十二月(又称腊月)是最后一个月,所以又叫“暮月”。古人把每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酉鸡、戌狗、亥猪三个时辰为地支的末尾,被称为“初月”;每个月的第一周称为“上弦”,第二周称为“下弦”。古人用“朝霞”和“夕阳”来比喻“上弦”和“下弦”,“朝霞”形容初月的上半个月,“夕阳”形容终月的最后几天。

《礼记·月令》记载了古人的观察结果: “孟春之月,朝霞散灵光辉。”“季冬之年,日短星昴,故寒于水。”其中,“晨昏蒙影”的“蒙”通“濛”,意思是早晨有雾气。“晓云开而暮潮返。”说明傍晚有水气。 这就是说,古代对月亮的运行是有观测记录的——现代科学认为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仅反射太阳光,每月有一面永远朝向地球。

据我的观察,农历月末最后四天,月亮由东向西运行,经过子午线时间最长,所以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可以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整个白天都在天空中,到下午或黄昏时西沉。此时太阳刚刚升起的地区,可以观察到日月同辉的景象。 而月初第一天,月亮由西方升起,在天空中的时间比月末更长。此时太阳尚未升起的地区,可以目睹日月同空的奇景。 但是,这种“日出而月落”或者“日落而月出”的现象不是每个月都存在的。要等到月亮运行到子午线上,即所谓的“望”的时候,才会出现。“月圆月缺”实际上是说的月亮的“盈亏”变化,而“望”的时间每半个月左右才有一次。 古代的“月中黑子”其实并非月亮上的暗斑,而是月亮还没有运行到子午线上的新月或残月。当月亮处于远地点时,我们看不到它,古书上所说的“朔”就是指这时在夜空中是看不见月亮的。

至于你说的“鸡冲兔”,我猜指的是“卯时”,也就是现在凌晨5点到7点这段时间,古书上说这个时间“鸡鸣”,其实是指雄鸡报晓。而“兔”实际是指月亮。 我认为你的问题中的“冲”应该改为“穿”,而且农历月末最后一天,并不是什么“凶”日子,只是“月穷”,就像今天不是“日穷”一样,这是古代的一种说法而已。

厉萱钰厉萱钰优质答主

鸡三足的图案在中国随处可见,尤其在以十二生肖纪年而流传极为广泛的民间,几乎达到了无处不有的地步,诸如窗花,枕花,陶瓷,剪纸甚至刺绣品上都有这样的图腾,有的地区称其为三不猴,意指”不看,不说,不听”。 但是,人们并不知道,鸡三足有着十分古老和渊源流长的来历,在夏代,甚至更远的时代,鸡还是三只足的。《说文解字》云:隹,鸟之短尾总名也。鸡,知时畜也。从隹奚声。 鸡字的最古写法,是一个象形字,字的主体部分为一只短尾禽类的侧面象形。上面一竖表示啄,啄下是一眼,下面是身体和爪,尾在上端。 鸡,在古老的中原文化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图腾符号,如鸡卜,鸡祀。《说文解字》说鸡是知时的禽类,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因为鸡司晨的说法应追溯到汉代,在汉代以前,鸡一直以吉鸟,阳鸟的面目出现,而在原始氏族社会中,鸡崇拜的主要体现在辟邪和占卜上。 最早的鸡图腾符号是一个鸡头蛇身,三足,尾羽为火,火下有一只小虫的神秘怪兽的形象。这种形象在夏代的遗存中比比皆是,如偃师尸沟乡的二里头、郑洛之间的二里冈直至商代的殷墟中曾出土过无数这样的遗物,如陶鸡,玉鸡等,它们都有相同的特色:一是三足,二是鸡头蛇身,三是头部大多有冠。 但最为形象的则是山西襄汾县陶寺村龙山文化晚期的陶器上绘制的一个三足怪鸟,它头部如鸡,但冠是双叉的,体躯为蛇腹,三足,有翅尾,尾上有一只小虫。这正是鸡崇拜的典型图案。 可见,在夏代及更早的原始氏族社会中,鸡确实是三足的。到了商代,三足鸡的说法还大量存在。如殷墟出土的一件花觚上,就描绘了一群三足的怪鸡在奔走或跳跃的图案。 在原始文化中,以蛇为祖先,以鸡为图腾的部族比比皆是。在古华夏集团中,龙是由蛇,虎和乌龟组合而成的,鸡则是该集团的又一支重要的图腾符号。 我国古华夏集团的始祖伏羲氏(风姓)是以鸡和凤凰为图腾的,商族的始祖简狄还曾经吞鸟蛋而孕生了商的直系先人契呢(见《史记、殷本纪》)。因此,鸡的羽冠也成了商朝帝王的冠服装饰,到了周代,这种饰法更趋完美,以金丝串缀五彩玉石成的冠饰更加增加了君王的尊严。 在古华夏集团的族图腾和部族徽帜中,龙,鸡,蛇,鸟,乌龟都是其中的重要标志,如商的徽帜为玄水方舟,舟中央是一只站立的白鸡,两边是翻飞鸣叫的玄鸟(燕子),周族的徽帜是一只大龟,龟尾一只玄鸟,龟甲上是一只彩凤和一条五彩蟠龙。 从这些原始文化中我们不难窥见鸡三足的本源,而这些鸡三足的图案流传到后世就成了三不猴,即不看,不说,不听,其原意是告诫人们少管闲事,少说别人是非,少受外界干扰,以保身远祸。 另外,十二生肖在纪年时并没有包括鸡三足,三足的鸡在生肖纪年时是被兔代替了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身边看不见鸡三足的原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