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项目滞后原因?
先引用一句话,这句话可能不太中听,但却很实用: “如果连问题都不敢直截了当的问,那就别指望他能直接了当的回答” - 杰克·韦尔奇《商业的本质》 之所以说这句不中听的话,是因为看到太多这样问题了: “公司准备上新系统,需要启动一些项目,但是预算不足怎么办?”“公司要做战略转型,需要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目前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如何办呀?!”“公司要拓展海外市场,成立一个分公司?怎么实施呀?!”“公司要升级人力资源体系,现在人才竞争力下降,如何提升呀?!”…… 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把问题描述成上面这种语气,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字“你猜”!
作为一个专业的咨询顾问,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没有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是需要“你猜”来完成的——解决问题需要方法、策略和路径,不可能靠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或“臆想”来完成。 如果客户真的想把某个项目成功落地,那么就必须把问题定义为具体可执行的疑问句,而不是陈述句。只有把问题清晰的定义为具体的疑问句,才能通过发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策略。
举个例子: “公司想要提升竞争力,引入XX系统,不知道该如何做?”——这个问题就需要用疑问句重新构型: “公司想要提升竞争力,引入XX体系,目前有几种实现的路径?各有哪些优缺点?该怎么选择? ”这样就把原本模糊、抽象的问题变成了具体清晰、有答案导向的问题,通过询问就能得到答案。 很多时候,一个问题本来没有答案,也不需要一个确定的答案。比如“人生是什么?”,这其实只是一个表述问题,并不是真正需要找到一个答案。同样,很多管理问题其实本身也没有确定答案,我们只需要做出自己认为合理的推理就可以了。
但有一种情况需要找到确定的答案,那就是: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回答不一样的时候。这时就需要对问题进行细化和重构,通过发问的方式找到共识的和合理的答案。 比如,同样是问“如何做战略规划?”,如果是刚刚入职的管理者,可能会回答“听取领导意见,参考外围环境做个折衷方案”,而经验充足的老兵会回答“在理解商业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出2~3个可行方案,并分别评估风险和机会,提出应对预案”。这两种回答虽然都是正确的,但他们所达到的高度却是完全不同。
要想让提问更有质量,必须牢记一点:提问是为了获取信息,并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如果一个提问能赢得一个靠谱答案,那么这个提问就是成功的。至于这个答案是否完全正确或者完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让提问者和回答者都感到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