瓏字由什么生肖?
“龍”字的字形演變如下: 甲骨文“龍”字象形于蛇,本為義同的“蟲”(即“蛇”)之異體;金文中或簡化爲一形;小篆中的龍字已趨向定型,且與今統一繁化字相近;漢代隸書盛行,龍字有了首尾及左右分離狀態,但字型仍未統一;至魏碑時期,龍字已有數種寫法;唐朝李世民御封虞世南後,以“世南書”為範本對龍字進行了定型化處理,這個版本一直延續到今天。 由此可見,龍字最早象形於蛇,而蛇在古代屬於陰類,其配屬的十二地支中又與巳相配屬,則龍屬巳宮。《乾鑿度》云:“巳者,謂之龍位也。”《爾雅•釋天》云:“太岁在巳曰大荒落。”
《禮記•月令》云:“仲夏之月,命祀門,祭先師,始學豎子。”鄭玄注曰:“教民橫筆作一字之形,若龍之狀。”唐孔穎達疏曰:“是時人立柱為門,用木為標,橫筆畫雲雷為獸樣。”清·馬骕撰《逸周書譯注》云:“乃竖其筆,畫一龍形”。宋儒張栻撰《周易說略》云:“畫龍之法,首尾要完,中身可斷。”“凡字有首尾,而有中分隔者,皆龍形也。”以上所引皆證實了“龍”字起源於古代畫龍方式——截頭去尾留中。 至於“瓏”字,《玉篇》解爲“龍鳴”,明·方以智撰《通雅》解爲“龍躓聲”,均指龍之行進時的狀況。龙行時左搖右晃,如車輪一般,故《易經●臨卦》有“履霜堅冰,溫其騎馳”之句。
清儒王國維著《殷商王朝東土考》則認爲“瓏”字從“龍”得聲。《說文》:“龍,鱗蟲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段玉裁註曰:“言晝夜常周流六虛而不停頓。”可知龍是具備動靜兩端的神靈之物。因“動”屬午宮,“靜”屬子宮,動靜兩端互不干涉,故午未之間不可雜以他字,子丑之間亦然,若此,則龍字無字。王國維先生認爲,殷墟卜辭中的“珑”字从“龍”得聲,正是因為其中有“隆”字,而“隆”字在午未之间,故而“珑”字當爲無誤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