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是什么生肖?
“立夏”的“夏”字,古书写作“夏”(见上) 《说文解字》释“夏”为“中国之人也” 《礼记·郊特牲》:“夏祈冬雩” 郑玄注:“夏,中国之称也;冬,终藏之气。” “夏天”在甲骨文中像一个人张着大嘴伸出舌头表示炎热的样子、或像一个身穿短袖短裙的人正在扇风避暑。
许慎认为“夏”即“中国之人也”,是指夏天到了,人们都脱掉厚厚的衣服,露出肌肤,以抵御暑热。 清人俞正燮在《癸巳存稿》中说:“夏,中国之人衣,即汉服也……盖自周以来,上下尊卑皆著襦袴,至汉则深衣,其制上衣下裳,亦曰衣裳,后世谓裤为裈,谓裙为襕,皆古人之襦袴也……” 这说明汉代的“夏”就是现在汉服中的“裳”——裙子。
东汉末年王肃撰写的《孔子家语·朝觐》中也有关于“夏服”——裙子的记载。 唐孙思邈著《千金月令》中关于夏季着装记载更为详细:立夏之时,衣单薄,须防凉露。……若久淋烈日,形消汗出,腠理宣露,何异裸体,不可免病。……故当此节,不宜赤膊,恐风寒之邪,自背部入腠,贻患无穷。 在宋朝时,由于商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富裕,“夏”已指一种服饰了: 《梦粱录》卷二:“立夏日,戴艾叶于头,云可驱邪。又作艾虎,以五色菖蒲、糯米,浸酒饮之,治百病。俗云:‘立夏吃了蛋,石头定敢担’,言立夏前后,万物繁茂,阳极气盛,多食鸡蛋,可以顶天立地。又有‘立夏鸡蛋酒,赢钱使人酬’,言立夏之日,饮酒吃蛋,可胜金钱也。京师富贵人家用琉璃缸养虾,于院中置井栏,养虾其中,谓之‘冷泉’,儿童以彩线贯虾而玩之。又有以葫芦种米,候成熟,造酒烹煮,名曰‘葫芦头’。” 宋周密《武林旧事·避暑》中还详细记载了宋时贵族们夏天所用的“香薷饮”“莲花饮”等消暑饮料。
一直到现在,我国一些地区的人民仍习惯在立夏这天通过穿裙装和佩戴香囊来躲避蚊虫叮咬,预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