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羹做法?
“羹”,《说文》的解释是:“汁也。从食品,羹声。”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汤和菜放在碗里一起吃。所以,“羹”字左边是“食”,右边是“羹”。 那么为什么要右边的“羹”呢?因为这个“羹”就是用来装菜的容器! 所以,我们看古代祭祀或者宴饮的图画,侍者捧着盛满食物的盘子(盘子里有牛肉、猪肥肉、韭菜等),而主祭者或是帝王将相手拿的却是另一个东西——勺子,而且是带把儿的勺子,像这样的: 这是干吗用的呢?这就是用来舀着吃的餐具啊!(现在某些民族还保持着用刀叉吃汤的习惯,但是我国古代却不是这样。)这跟现在喝汤用勺子而不是用筷子是一个道理。至于用什么材料做的勺儿,那没什么规律,有的用青铜(其实应该叫铜锡合金)做,有的用陶瓷做,还有的用玉制作。(为什么我要说“有的用”?因为我还见过用银制的、用铁制的……太多种了。)
说了这么多“羹”字的意思,该说说怎么做羹了吧! 其实也很简单,比如“肉羹”,就是将的肉剁成肉馅,然后用淀粉勾芡,加水熬成糊状就行。 如果要做“海鲜羹”怎么办?把虾仁、扇贝丁等放到锅里,加些牛奶,清水煮开,再用淀粉勾芡就可以了。如果喜欢,可以少放点酱油,或者放点香菜末儿。
我小时候最不喜欢吃的蔬菜之一就是韭菜,觉得它气味难闻,吃起来也更辛辣。但自从学会了炒韭菜鸡蛋,对韭菜的印象顿时改观。其实很多植物都有一种特殊风味,比如有的人讨厌蒜臭味儿;有的人觉得香椿芽的味道如臭鸡蛋;还有的人厌恶鱼腥味儿……但如果巧用心思,这些令人讨厌的气味都能变成美食。就如这韭菜一样。